操包围邺城后才投降的,而审荣的投降则更能说明问题了,要是‘围而后降者不赦’真彻底贯彻,那审荣投降也是死,干嘛卖城门啊?
还有曹操讨伐壶关之时,也曾经下令破城后,杀尽抵抗的士兵。但在曹仁的劝说后,马上改变了注意,允许壶关守军投降,随之壶关守军还真投降了。(看来曹操当时信用度还挺高的)
再比如曹操在迎战袁尚之时有这么一段记载
“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未合,尚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公不许,为围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其将马延、张顗等临陈降,众大溃,尚走中山。”
还没完成包围的时候,袁尚的投降反而被拒绝,而进一步包围之后对于马延、张顗等临阵投降,曹操则既往不咎。后来陈琳也被活抓了,曹操没有用这道军令处死他,反而赦免陈琳之罪,让他在自己身边任职了。
后来还有曹操围安定,杨秋投降,曹操也没有为难他。诸如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所以我认为“围而后降者不赦”是只针对降兵降将的一道软性命令。处置此事的将领有决定权力。
以上内容,来自讨论观点。借此机会,还来谈谈作者我对曹操的看法。
我喜欢曹操。
我喜欢曹操是喜欢他的真性情,是他豪迈的气魄,是他所挥就的不灭的诗篇。
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谭,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於马上舞也。十二年,攻乌桓蹹顿,一战斩蹹顿首,系马鞍,于马上抃舞。
这样一个打了胜仗,高兴的手舞足蹈,于马背上跳舞的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上位者不同,难道不值得喜欢么?
我很反感一些人一说到曹操,就说屠城的。站在现代人角度,确实,屠城是一件不可取之事,我也反感;但是在古代而言,特别是乱世,开国之君,有一个算一个,哪个或者哪个的手下没屠过城?
在乱世,帝王最大仁义就是打胜仗。
因为打败了,不仅要死很多士兵,还要征更多是税赋,要征更多的士兵,丢了土地,百姓还要被敌人掳去。
陆逊当年北上,没有攻破一座城池,仅仅是虏了一票百姓,就得了大功,当时还在集市的百姓愿意跟他走吗?中间又有多少百姓因为反抗死于士卒的屠刀之下?
只有打胜仗才是对百姓,对自己人的负责。
每一次出征,每一次打仗,所用所费都是百姓的血汗啊,哪有仁义可讲,哪有善恶可讲。
但是我喜欢曹操绝不是因为他屠城,你喜欢刘备绝不是因为他抛妻弃子,他喜欢李世民绝不是因为他弑兄囚父。
我喜欢曹操是因为魏武挥鞭有遗篇,你喜欢刘备是因为他百折不挠终有回响,他喜欢李世民是因为他万国来朝的大唐开创者。
对着秦王粉说李世民弑兄夺位抓着不放,你这不是找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