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没想到刘义摇头拒绝道:“不必了,借些银钱即可,若是真的不小心死在路上,那么死在哪里,就永远的留在哪里吧。”
甄武张着嘴,想要再劝一劝,可看着刘义的神态,最终还是只问了一句:“确定了?”
“确定了。”
“那好。”甄武语气同样变的澹澹的,他接着说道:“到时候我去送你。”
刘义点头没有再说话。
甄武便也没有再开口。
他没有见证刘义的一生,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刘义的心境,在他看来,也许他与刘义的缘分,确实也到了尽头。
两日后。
刘义一人驾着一辆马车,在甄武的目光下,从北平出发向着京师而去,他路上走不快,也并不着急,悠悠哒哒的观景赏月似的享受着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
幸运的是一路平安,并没有遇到什么波折。
可这一路依旧走了两个月时光,到了三月间,刘义才来到南京城。
只不过这一个少年从军,百战而活,又替朱元章在北平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刘义,再次回到南京城时,相熟的人之中,只有一个老太监前来迎接他。
老太监早已老的不像样子,彷佛随时都可能死去一样,所以早就没在宫中当差,被放出宫后,在一个小宅子里养老。
他的身边伴着一个小太监,算是他的养子,也算是他的徒弟,叫做小安子,有一点让老太监欣慰的是,小安子不是白眼狼,被他尽心推到了御马监的监督太监后,并没有忘了他,经常得空便来看一看他,因此两个残缺人,相依为命下,处的倒真不比普通人家的父子差。
小安子此时好奇的问老太监:“爹,什么重要的人,怎么还劳你亲自过来接他。”
老太监期盼着望着来路,感叹道:“你不识的,当年拱卫司时,仗义疏财的刘三爷,可是出了名的红人,只是后来他去了北平,一去还是二十多年,如今当年的那些老人死的死,散的散,忘的忘,可不管怎么样,咱不能忘,要晓得当年若不是刘三爷,咱便被太祖皇帝砍了脑袋,你说咱晓得刘三爷回来,岂能不来接一接,说起来不知这一别多年,刘三爷是不是风采依旧。”
小安子心中好奇,又连续问着老太监关于刘三爷的事。
老太监谈意也浓,便捡着一些当年的旧事,说与小安子听,这让小安子听的心中澎湃,对刘三爷越发好奇。
可当小安子见到刘三爷后,却有些失望。
活脱脱一个普通老头,一点也不像老太监口中风采照人,意气风发的青年好汉。
不过小安子也是宫中当差的,脸上不会露出什么神情,他见老太监和刘义聊的正热闹,瞧了瞧来来往往的人群,上前建议道:“爹,刘三爷,要不回去再聊吧,这里属实不是谈话的地方。”
老太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请刘义去他家坐坐。
刘义看着京师,心有感触,这里虽是他的故地,可却没有什么落脚之地,便点头随着老太监去了他的宅子里。
南京城变化太大,大的刘义都找不到多少熟悉的面貌,老太监看出刘义的陌生感,笑着一一给刘义介绍着。
刘义一边听着,一边好奇的观察着周围,可是看着看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他的职业习惯,他发现南京城的氛围有点不对。
不过,刘义也没有直接开口询问,一直到三人到了家里,落座上茶后,刘义才开口问出他心中的疑惑:“城里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看怎么常有军卒匆匆来往,莫不是京师里一直如此?”
老太监有些疑惑,他不是太清楚这些,转头看向伺候在旁的小安子。
小安子有些纠结。
老太监不高兴道:“有什么可瞒的,便是有什么事,刘三爷想知道也有法子从其他处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