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
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农民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农民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
农民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杨嗣昌刚愎自用,满以为官军已把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包围在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区,胜利在握了。但实际上是面对军令,从总督到将帅。再到士兵。几乎是无人去执行。
张献忠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刘元昭看到了机会,农民军复起,东北关宁军叛乱,他觉得可以给崇祯再浇把火。
于是蛰伏多年,一直是偏师的西部军团在刘元昭的命令下对着陕西发起了进攻。
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正领兵在四川与张献忠作战,陕西空虚,很快就全面陷落了,只剩下潼关在坚守。
郑崇俭,字大章,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历济南兵备副使。崇祯初,迁陕西右参政,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数败套寇,因功获赐银币,世荫锦衣副千户。
崇祯十二年正月,郑崇俭升任兵部右侍郎,接替洪承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五月,张献忠在谷城起义,罗汝才等九营随之俱反,兴安(今陕西安康)告急。
总理熊文灿请求皇上命令郧阳巡抚王鳌永防守江陵、远安,陕西巡抚丁启睿、四川巡抚邵捷春分别在各自区域内严兵防守,郑崇俭主持提兵合击。
这时,固原、临洮、宁夏的三个总兵左光先、曹变蛟、马科已跟随洪承畴入卫京师,只有柴时华中途返回甘肃,郑崇俭调用他而他却不响应。
郑崇俭于是传檄要副将贺人龙、李国奇等从西安出兵。不料,李国奇的队伍到略阳时发生士兵起哄,抢劫了瑞王的田租。
李国奇当时已提升为陕西总兵官,却因此事被免去新职,而郑崇俭也因之被贬官一级。
张献忠起兵后,在房县的罗英(犬字旁英)山大败左良玉的部队,策划进入陕西。
郑崇俭率领贺人龙、李国奇的部队把他遏制在兴安,于是起义军回奔到位于湖广、四川交界地带的兴山、太平。
这时,杨嗣昌已经以督师辅臣的名义领兵南下,到熊文灿的军中取代了他的位置。
在此之前,兵部尚书傅宗龙建议让郑崇俭兼管四川的军队,而杨嗣昌已经发布檄文要求陕西的军队进入四川。
郑崇俭于是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率领贺人龙、李国奇入蜀,会同左良玉在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境内)大败起义军,斩获首级一千三百三十三个,收降起义军领袖二十五人,得到不计其数的兵器和马骡。
虽然郑崇俭亲自指挥作战而杨嗣昌远在襄阳,但等到评定功绩时,封赏的一半却归了杨嗣昌,郑崇俭只升官一级,不过是恢复以前所降的那一级罢了。
张献忠失败后逃窜到柯家坪,四川将领张令在追击他时被包围。
郑崇俭派兵打跑起义军,贺人龙、李国奇等又一路追击,在寒溪寺、盐井击败起义军,先后斩获一千五百首级。
张献忠的同伙“顺天王”、“一条龙”、“一双龙”全部投降。
郑崇俭的军队五天内打了三次胜仗,威名大震。后他因为年老体衰请求辞官回家,而朝廷却不同意,命令他率领郑家栋回关中,留下贺人龙、李国奇继续镇压起义军。
陕西一出事,官军大震,杨嗣昌更是失魂落魄。
不得已,明军停止追击张献忠,郑崇俭带着贺人龙等人回守潼关。
陕西失守,明廷上下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