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廷的医疗领域,妙萱已然成为了一盏希望的明灯。然而,她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棘手的疑难杂症,这些病症如同笼罩在宫廷上空的阴霾,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一日,王府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此人是一位年迈的大臣,他面色枯黄,身体消瘦,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与痛苦。原来,这位大臣患有一种怪病,每至午夜,便会全身剧痛,仿佛有千万根针在身体里穿梭,冷汗如雨下,痛苦不堪。宫廷御医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却毫无头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臣的身体日渐衰弱。 妙萱听闻大臣的病症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将大臣安置在王府的客房中,开始了详细的诊治。首先,她为大臣进行了全面的把脉,脉象紊乱且虚弱,这让她眉头紧锁。接着,她又仔细观察了大臣的症状,除了午夜剧痛外,大臣的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濒临崩溃。 妙萱回到医庐,开始查阅大量的医学典籍。她翻遍了各种古方秘籍,试图找到与这种病症相似的记载。经过数日的研究,她发现这种午夜剧痛的症状与一种古籍中提到的“阴痹症”有几分相似。古籍记载,“阴痹症”是由于人体阴气过盛,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但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法,却只有寥寥数语。 妙萱深知,要治疗这种病症,必须要深入了解其根源。她决定从大臣的生活习惯入手,详细询问了大臣日常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情况。经过一番询问,她发现大臣长期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处理政务,且近年来因朝廷事务忧心忡忡,情绪压抑。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他体内阴气积聚,引发了病症。 基于这些了解,妙萱开始尝试调配药方。她选取了一些具有温阳通络、活血化瘀功效的药材,如附子、干姜、川芎、红花等。在调配过程中,她反复斟酌药材的用量和配伍,根据大臣的身体状况进行精细调整。同时,她还为大臣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调养方案,包括改变居住环境,保持温暖干燥;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以及进行一些舒缓情绪的活动,如听琴、散步等。 当第一剂药熬制好后,妙萱亲自喂大臣服下。她在大臣身边守了一整天,密切观察他的反应。然而,第一天并未有明显的效果,大臣依旧在午夜时分疼痛发作,但妙萱并未气馁。她继续调整药方,根据大臣的病情变化,适时增加或减少某些药材的用量。 经过数周的精心治疗,大臣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午夜的剧痛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疼痛程度也有所减轻。大臣的精神状态开始好转,饮食和睡眠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个结果让王府上下都松了一口气,也让妙萱对攻克疑难杂症更有信心。 但就在此时,宫廷中又传来了一个更为棘手的病例。一位年轻的皇子突发怪病,他的身体出现了奇怪的肿胀,先是手脚,而后蔓延至全身。肿胀部位坚硬如石,且伴有高热不退,皇子陷入了昏迷状态。皇帝心急如焚,召集了所有的御医进行诊治,但病情却愈发严重。 妙萱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前往皇宫。当她看到皇子的病情时,心中也不禁一惊。这种病症她从未见过,在现有的医学典籍中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但她知道,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 妙萱首先对皇子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包括查看肿胀部位的质地、颜色,测量体温,以及检查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她发现皇子的肿胀并非普通的水肿,更像是一种体内气血逆行,热毒积聚的表现。于是,她决定尝试一种从未有人用过的治疗方法——刺络放血。 刺络放血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治疗手段,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控制放血量。妙萱深知其中的风险,但她凭借着自己对医术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决定一试。她挑选了几个关键的穴位,用经过特殊消毒处理的银针,小心翼翼地刺破穴位附近的皮肤,让黑紫色的血液缓缓流出。在放血的过程中,她时刻关注着皇子的反应,根据血液的颜色和流出速度
第62章 挑战疑难杂症(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