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姜湄’……好名字……像是在哪里听过一样。”
2
我住的房子门前有条宽宽的河,河里有一片片弯着腰的高个子芦苇,河岸上是密密麻麻的野草。河上有两座桥,南边一个,北边一个。
河曾是护城河,河的一岸是戒备森严的人们,对岸则是一片荒芜。后来,两岸被划在同一座城里,河上修了两座桥。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满是磨损和裂痕的石头桥身可以作为物证,摇摇颤颤的护栏同样可以证明桥下流过的一股股水和桥上走过的一代代人。
往后很久很久的某天,河里浮出一个死去的男人。那具尸体裹着沉甸甸的棉衣,被河水泡得肿肿大大,肚子涨得老高。人们说,他死前一定呛下不少河里的臭水。我看到他破破烂烂的脸上挂着湿漉漉的黑色水草,有几根缠在嘴里,像是从那里发芽长大。
尸体被水淋淋地捞起来,烧成灰埋在地里以后,河又恢复平静。然而自那时起,我开始常常设想走在野草密布的河滩上,这块地毯似的宝地承载了混乱的幻想和向往。
我站在岸边,想象自己走在坡上,慢慢地挪着小步,一点一点走到草地尽头,把指尖浸在冰冰凉的河水里。
像着了魔似的被水草相交之处吸引,那里打通了存在和虚无、人间和死亡的壁垒。水可以吞噬万物,毫无疑问;而草又是那么倔强地活着,尽管它的竭力挣扎并无意义,在某种程度上。
不知究竟为何,我从来没有接近过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那里终究成了一首暗黑褪色的狂想曲,仅仅存在于我稀薄的记忆中。
偶然间,我看到书上写“水草交处为湄”,这段零碎的记忆又从阴暗的角落里重新显现出来。那地方吸引我的究竟是意外的死亡、生命的不确定性,还是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爸妈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大约是我命里缺水之类的吧。”
“是注重五行吗?可以简单说说爸妈吗?”——“他们……不提也罢。正经人谁总是念叨家里的琐事。”
“你是正经人吗?”——“这个无所谓。只是不想提家里而已,没什么好说的。”
3
河岸边是马路,马路对面有一幢长长的写字楼。桥正对着写字楼下空空荡荡的门洞。门头上悬挂这一排半旧灯笼。灯笼自然是红色的,至少,曾经是红色的。
我记事时,那点红色几乎消磨殆尽,黄色的穗子也打磨成了灰尘的颜色。风一吹,这一排色彩全无的东西便整齐划一地朝一个地方摆动。
或许是悬挂得太高的缘故,来来往往的人们从未起过把灯笼取下来的念头。于是它们就清清冷冷地悠悠荡荡,直到某一年化成尘埃。
那时我的邻居是一家五口人,他们是租户。一对中年夫妻,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个十六岁的女孩,一个八岁的男孩。丈夫是一家小餐馆的厨师,时常忙到深夜。妻子做着几份短工,打扫房子、照顾小孩一类的。老太太是中年男人的母亲,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女孩上高中,常常逃学,夜不归宿也是常事。每到此时,中年女人便哭骂着四处找寻。男孩虽然一天不拉地去学校,却总因为调皮捣蛋、考试不及格之类的事把家长叫去。这时就轮到中年男人登场,用皮带抽打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号过后,男孩仍是我行我素。
后来的某一天黄昏,那中年女人哭丧般呜呜咽咽,像是在吊唁西沉的太阳。而后她找来中年男人,二人揪住男孩的耳朵一同去了附近的医院。他们的儿子拿石头砸灯笼,石头落地时砸破了过路行人的脑袋。
在医院呆了几天,被砸破脑袋的过路女人终是死了。
死了的过路女人被白布盖着抬走后,我的邻居也搬离了这个地方。只不过这一家走时成了